就业创业服务

就业典型(第8期)丨从技术到管理的跨界成长——大数据学院2025届毕业生万国庆

2025年04月24日

2


【编者按】

他们,用青春的脚步丈量抵达成功的距离;

他们,用不限定的努力诠释非定义的人生。

在2025届毕业季的时代潮流中,有一群人怀揣信心,环抱勇气,以躬身入局、昂首阔步的姿态击碎“就业难”的质疑声音,成功在就业道路上追逐梦想。为树立就业典型,分享就业感悟,展播就业事迹,大数据学院推出了就业特别栏目——就业典型,充分发挥就业创业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,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。让我们一同走进本期的就业榜样——万国庆:从技术到管理的跨界成长。

就职单位介绍:

励祺科技是一家专注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发的企业,是数据可视化智能产品及智慧城市的综合服务商。深耕智慧城市、数字法治、智慧医疗、智慧停车、企业数字化等五大领域。已获得60余项大数据人工智能领域的知识产权认证,是“丰都县优秀民营企业”“重庆市软件企业”“重庆市市级高成长性企业”“重庆市重点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”“‘专精特新’企业”“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”“国家鼓励的软件企业”。

 

图一

个人简介:

万国庆,女,重庆丰都人,中共党员,2002年10月生,大数据学院2021级数字媒体技术2班学生,綦河书院学生。现任大数据学院2021级数字媒体技术2班班长,曾任大数据学院班导师,学生处学风督察员,綦河书院外语角干事。在校期间获得“筑梦奖学金”“优秀学生奖学金”“优秀学生干事”“优秀共青团干部”等多项校级荣誉。

 

图二

就业典型事迹:

【迷茫中启程——专业学习与能力突围】

“学数字媒体技术的女生,未来只能做设计或程序员吗?”这是刚入学时,我反复问自己的问题。作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,我从大一开始便沉浸在UI设计、视频剪辑、3D建模的课程中。熬夜剪辑、编写代码、赶制项目是常态,我的作品也曾在国家级比赛中获得奖项。然而,随着学习的深入,我逐渐意识到,我的兴趣并不局限于技术本身,比起独自面对电脑屏幕,我更享受团队协作时的思维碰撞;比起追求设计的极致美感,我更关注如何通过高效沟通推动项目落地。这种“矛盾感”在大一下学期时愈发强烈,在组织年级会中,从策划方案、协调场地到对接嘉宾,我从繁琐的流程管理中感受到了成就感。活动结束后,一位朋友的话点醒了我:“国庆,你明明是个技术派,但在组织活动时的统筹能力比很多同学还强。”这句话让我开始认真思考:我的优势究竟是什么?  

于是,我尝试在专业之外“开疆拓土”,加入学生处,加入丰都县志愿者协会等。这些经历让我明白:技术能力是我的“硬实力”,但沟通协调、资源整合这些“软技能”,才是我真正热爱的方向。

【破局中成长——在励祺科技找到舞台】

凭借专业成绩和作品集,我顺利进入一家新媒体公司实习,岗位是新媒体运营。然而,短短两周后,我便陷入深深的焦虑:每天超过8小时面对剪辑软件,机械地修改视频、调整配色,让我感到疲惫甚至窒息。这次挫折反而让我更清醒,我意识到,自己擅长的是用技术思维优化流程、解决问题,而非纯粹的艺术创作,因此,我提出了辞职,离开这家公司,重新寻找工作。

在2025年2月,我经过两轮面试,成功进入了重庆励祺科技有限公司,担任行政助理岗位。作为行政助理,我的日常工作包括会议组织、档案管理、部门协调等。在上班期间,领导安排我一次出差,这次出差让我见识到了真正的“医疗盛宴”,我去到的是第91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(CMEF),此次展会是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行,有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00家企业,数万款医疗科技产品集中展示,AI辅助诊断、智能手术机器人、便携式远程监测设备等创新成果令人目不暇接,在5G远程医疗展区,亲眼见证专家通过高清影像实时指导基层手术,真切感受到技术如何打破地域壁垒,医疗科技将普惠生命健康。

 

图三

【感恩与传承——致学弟学妹】

站在职业生涯的起点,我最想感谢的是重庆移通学院这片孕育无限可能的沃土。学校“四位一体”的培养模式,让我在技术学习之外,通过社团活动、志愿服务、企业实践等平台,挖掘出自己隐藏的管理潜能;“产教融合”战略更让我提前触摸到真实职场的脉搏。

对于仍在求职路上探索的学弟学妹,我想分享三点心得:  

1. 拒绝“画地为牢”:专业是起点,不是枷锁。数字媒体技术赋予我理性思维,但校园经历教会我感性沟通,两者的化学反应才造就了今天的我。  

2. 拥抱“试错成本”:如果没有那次的实习经历,我可能永远困在“技术至上”的执念里。年轻人最大的资本,就是有资格用低成本试出真方向。  

3. 相信“长期主义”:入职初期,我每天提前1小时到岗梳理工作清单,坚持用“复盘笔记”记录职场心得,这些看似笨拙的坚持,让我在两个月内实现了从“手足无措”到“独当一面”的蜕变。  

【在跨界时代,做自己的“破壁人”】

如今,当我穿着职业装,从容地穿梭在励祺科技的办公区时,依然会想起那个在学校熬夜剪辑的自己。正是那段与技术“死磕”的时光,锻造了我解决问题的韧性;而主动跨出舒适区的勇气,则让我发现了人生更广阔的维度。  

重庆励祺科技赋予我的不仅是一份工作,更是一个证明:在这个跨界融合的时代,没有所谓的“对口岗位”,只有是否愿意打破边界、持续进化的自己。作为一名“技术出身”的行政人,我将继续以数字媒体人的创新思维,在行政领域书写新的故事——因为我相信,最好的职业规划,永远在路上。  

图四

 

 

 

 

 

图文:万国庆

指导老师:蔡娜